新闻播报

成都世运会首设母婴关爱室 运动员家庭享温情保障

2025-08-12

在成都世运会运动员村 A 区天府国际大酒店的一层,一扇印有 “母婴关爱室” 标识的玻璃门静静敞开。推门而入,暖黄色灯光下,柔软的哺乳座椅、带安全扣的婴儿护理台、恒温热水壶等设施一应俱全,墙角还贴心配备了折叠婴儿床和绘本书架。这个总面积约 15 平方米的空间,正是成都世运会为参赛运动员家庭打造的 “温情港湾”—— 这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系统性设置母婴专属服务空间,标志着国际赛事在人文关怀领域的重要突破。

一、从赛场到生活的全方位呵护

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非奥项目综合性运动会,成都世运会吸引了来自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 7000 名运动员参赛。组委会在筹备阶段便敏锐捕捉到运动员家庭需求:随队家属中约 12% 为哺乳期母亲或婴幼儿监护人。为此,在世运村 A、B 两区及东安湖体育公园、四川省体育馆等主要竞赛场馆,均设置了标准化母婴室。

这些母婴室严格遵循 “功能分区、隐私保护” 原则:哺乳区采用可上锁的独立隔间,配备智能电子屏显示使用状态;护理区设置双台面婴儿尿布台,搭配紫外线消毒设备;休息区提供充电插座、温奶器和应急纸尿裤等物资。在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馆,母婴室还与医疗点相邻,配备儿科急救箱和专业医护人员轮值。

二、创新服务背后的人文温度

与往届赛事相比,成都世运会母婴服务的突破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。组委会专门组建了由 200 名志愿者组成的 “母婴服务专员” 团队,他们均接受过婴幼儿护理、多语种沟通等专项培训。在运动员村母婴室,志愿者会根据需求提供中英文对照的《育儿指南》,内容涵盖成都本地母婴用品购买点、儿童医疗资源等实用信息。

更具突破性的是,组委会将母婴服务纳入赛事整体运行体系:母婴室开放时间与运动员训练、比赛日程精准匹配,运动员村 A 区母婴室在 8 月 8 日至 16 日期间,每天从 10:00 持续开放至 20:30;竞赛场馆母婴室则在赛事期间全天候开放,配备 “快速通行” 通道,确保哺乳期运动员在比赛间隙能在 5 分钟内抵达。这种 “以家庭为中心” 的服务理念,得到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(IWGA)的特别肯定,其主席何塞・佩鲁济在考察时表示:“成都让我们看到了赛事服务的新标杆。”

三、可持续理念下的智慧实践

成都世运会母婴服务的另一大亮点,是将节俭办赛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。所有母婴室均依托既有酒店或场馆设施改造,例如运动员村 A 区母婴室利用原酒店会议室改建,通过可移动隔断实现空间灵活利用。设施采购上,采用 “租赁 + 共享” 模式:婴儿床、温奶器等设备从成都本地母婴机构租借,赛后将捐赠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。

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办赛成本,又创造了长期社会价值。据组委会测算,仅母婴室改造一项就节省资金约 80 万元,而赛后捐赠的物资将持续服务成都 10 余个社区的 300 多个家庭。更具前瞻性的是,组委会正与本地科技企业合作,开发 “世运母婴服务” 小程序,未来可实现母婴室预约、用品租借等功能的线上化,为大型赛事服务数字化提供样本。

成都世运会首设母婴关爱室 运动员家庭享温情保障

四、从赛事服务到城市治理的延伸

成都世运会母婴服务的创新实践,折射出这座城市对 “全龄友好” 理念的深度践行。早在 2023 年成都大运会期间,组委会便在场馆内设置婴儿车寄存点、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,而此次世运会更进一步,将母婴服务从观赛辅助升级为运动员生活保障的核心环节。这种转变背后,是成都对 “赛事遗产” 的深刻理解 —— 通过大型赛事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。

数据显示,成都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母婴室超 2000 个,覆盖交通枢纽、商场、公园等公共场所,其中 80% 配备智能管理系统。世运会母婴室的设计标准,正被纳入成都市最新修订的《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管理规范》,未来将推动全市母婴室在通风系统、应急呼叫等方面的统一升级。正如成都市妇联负责人所言:“我们希望通过世运会这个窗口,让世界看到成都对‘一老一小’的守护,这才是真正的城市软实力。”

在东安湖体育公园,透过母婴室的落地窗,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与现代化的比赛场馆交相辉映。这个小小的空间,不仅承载着运动员家庭的日常需爱游戏全站APP平台登录入口求,更见证着一座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性温度的坚守。当赛事的喧嚣渐次退去,那些关于关爱与创新的故事,将永远留在成都世运会的记忆里,成为城市发展历程中最温暖的注脚。